2023.01.04
目標2050年。 Honda致力于實現(xiàn)交通事故零死亡的安全措施

引發(fā)交通事故的風險潛藏在哪里?如果分析事故原因,可以列舉出車速過快、疏忽前方、操作失誤(踩錯剎車和油門)等各種各樣的情況。
但這些畢竟只是最終導致事故的原因。真正的風險在于開車時的“不安”。任何一個人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擔心,例如“不想成為加害者”“擔心自己和家人”“想遠離對方全責事故”等。帶著這些不安的心情開車時可能會出現(xiàn)操作失誤,或者使視野變窄等影響。
Honda社長三部敏宏宣布“2050年要在全球范圍內(nèi)實現(xiàn)涉及Honda摩托車和汽車產(chǎn)品的交通事故零死亡”。為了將死亡事故“清零”,而不是僅“減少”,必須消除本身存在的風險。
Honda的目標是建立一個能夠讓人們安心出行的社會。這需要的不僅僅是汽車和摩托車的機械裝置,還包括支持“人”的技術。
建立一個沒有事故的社會,光靠“安全”是不夠的
目前的安全技術“ADAS(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)”,通過安裝在汽車上的傳感器和雷達來檢測汽車內(nèi)外的情況,從而支持制動和方向盤操作。這類技術的研發(fā)正在迅速推進,并開始快速普及,例如從2021年11月開始,日本國內(nèi)上市的新車型必須安裝減少碰撞傷害的制動器等。隨著社會的變化和基礎設施的建設等,2020年日本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數(shù)為2,839人,降至1970年(16,765人)頂峰時期的五分之一以下。
※2021年1月4日發(fā)布 來源:警察廳《關于交通事故死亡人數(shù)》
安全技術通常被認為是碰撞瞬間或碰撞之前的一種措施,就像ADAS一樣。換言之,這種安全技術是為了避免碰撞,或者即使碰撞了也能幫助減輕傷害。當然,不斷打磨這些汽車技術很重要。
然而,為了消除世界各地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,僅僅依靠汽車和摩托車的技術以及環(huán)境建設是不夠的。因為制造事故的是“人”。“通過消除‘人’的不安,擺脫事故風險,創(chuàng)造一個可以安心自由出行的社會”。為了解決這一本質(zhì)難題,Honda的技術人員開始將“人”納入研究范圍。
擺脫風險不僅要自動化,還要“自信”
本田技術研究所先進技術研究所Executive Chief Engineer高石秀明回顧并說明了研究的起點。接下來我們將接觸到什么樣的技術呢?
本田技研工業(yè)株式會社 經(jīng)營企劃統(tǒng)括部 安全企劃部長
株式會社本田技術研究所 先進技術研究所 安全安心與人相關研究領域 Executive Chief Engineer
高石秀明
1987年入職。曾擔任第一代奧德賽的項目負責人等,負責過量產(chǎn)車的開發(fā)工作,并外派美國,于2011年進入經(jīng)營企劃部。自2021年4月起擔任安全企劃部長。引領Honda安全技術開發(fā)的第一人。
高石:“最初是從思考顧客有什么困擾和不安開始的。當然,令人感到不安的事情多種多樣,每個人的情況也都不同。”
高石:“請看這9個項目。不知道大家在日常駕駛中是否有過這樣的不安?這些都是導致駕駛失誤和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。也就是說,在事故發(fā)生之前,人的不安情緒本身就已經(jīng)提高了事故風險。”
高石:“擺脫以上的情緒,才能獲得‘安心’。雖然這種狀態(tài)離事故風險還較遠,但說得極端一點,我們想創(chuàng)造出一種連風險都感覺不到的狀態(tài)。追求‘安心’才有助于Honda建設交通事故零死亡的社會。”
為了實現(xiàn)這種“安心”的狀態(tài),Honda對人也進行了研究。
高石:“我們不僅在Honda內(nèi)部討論,還與未來學家等外部專家討論,思考了今后的社會將會如何發(fā)展。其中可以明確的是,在人們的意識當中,‘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動’的欲望比以往更加強烈。也就是說,如果技術不能貼近每個人的想法和希望,就無法被接受。所以,我們不僅僅是讓移動出行工具自動化來避免事故發(fā)生。Honda的目標是讓人能夠自信地駕駛。這才是可以安心的狀態(tài)。”
如果技術能幫助那些即便是對駕駛沒有信心的人消除自己的失誤(人為錯誤),那么會產(chǎn)生什么變化呢?實現(xiàn)這一目標的技術之一就是“智能化駕駛輔助技術”。
高石:“我們利用MRI研究了人腦的活動。我們正在開發(fā)一種能夠分析大腦在駕駛過程中的活動及其與風險行為之間的關系,并在此基礎上使用AI(人工智能)技術來幫助避免風險增加和忽略風險的可能性的技術。具體來說,為了避免駕駛操作失誤、忽略路況和預測失誤,通過駕駛座上的顯示、聲音以及振動等簡單易懂的方式傳達風險,或者利用AI來輔助操作等。”
這項技術可以增強駕駛員的信心。比如對于觀察路面情況就已經(jīng)耗盡所有精力的駕駛初學者,通知有其他汽車或行人從側(cè)面靠近,或者協(xié)助因年齡增長而對反應失去信心的高齡駕駛員進行操作等,從而使他們能夠安心地駕駛汽車。
像這樣一方面幫助司機消除不安,樹立信心,另一方面Honda也在探討針對所有道路使用者的措施。因此Honda正在開發(fā)的是,通過通信連接人、移動出行工具和基礎設施,從而避免多種風險的“安全安心網(wǎng)絡技術”。
這是一項所有交通參與者相互聯(lián)系、實現(xiàn)共存的技術。Honda通過研究預估所有道路使用者的行為和狀態(tài),并對這些信息進行綜合判斷,從而預知和預測道路環(huán)境中的風險。通過結合不同交通參與者的情況告知這種預先預測的風險,在可能發(fā)生事故的情況下,做到防患于未然,目標實現(xiàn)零碰撞的交通社會。
下面將舉例介紹行人沖出抑制系統(tǒng)。它通過通信將駕駛員、騎手和行人連接在一起,當行人即將沖出時,它會立即通知智能手機并加以抑制,同時還會將危險通知給汽車駕駛員。此外,還可以預測并共享隱藏在視野盲區(qū)的危險等人們無法意識到的信息,從而讓人們感到更加安心。
高石:“Honda的安全口號是‘Safety for Everyone’。雖然包含了‘以所有人的安全為目標’的想法,但并不是‘Safety for ALL’。這意味著不是對“ALL(整體)”一律套用某種措施來創(chuàng)造安全,而是尊重“one(個體)”的意愿,創(chuàng)造讓“Everyone(每個人)”安心的社會,這才是Honda所追求的目標。”
如何在全球范圍內(nèi)做到交通事故零死亡?
2050年,目標是Honda產(chǎn)品所涉及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數(shù)將在“全球范圍內(nèi)”實現(xiàn)清零。Honda生產(chǎn)了很多二輪和四輪移動出行工具,目標為地球上的每一個人提供安全保障。
日本之所以能很快實現(xiàn)在市售車上搭載“駕駛自動化L3級技術,其中一個原因是日本的法律已經(jīng)與之相適應,而對于文章開頭提到的安裝減少碰撞傷害的制動器的義務,歐洲將從2024年7月開始實施,而日本已提前實施了3年多。再加上先進技術的加持,或許更容易給人一種社會更加安全、更加令人安心的印象。
另一方面,放眼全球,新興國家的摩托車事故是很大的一個課題。從亞洲市場來看,印度每年銷售2000多萬輛二輪,東南亞國家每年銷售1500多萬輛二輪,其數(shù)量是日本無法比擬的。
下圖是我們在泰國的事故分類調(diào)查的結果,交通事故死亡者中涉及二輪的約占總數(shù)的四分之三。這背后的問題之一就是缺乏培訓。他們沒有像日本那樣在培訓機構學習如何操作摩托車的習慣,大多數(shù)騎手都沒有聽課經(jīng)驗。
此外,摩托車還有廉價、結實和使用壽命長的特點。正因為可以長時間使用,即使使用先進技術,由于更換新摩托車的周期長,在產(chǎn)生效果之前也要耗費時間。但是,有一種設備在世界范圍內(nèi)爆炸性地普及,更換新商品的周期也很快。
這就是許多人都擁有的智能手機。為了讓大家可以放心乘坐二輪,我們靈活運用通信技術的發(fā)展。通過“安全安心網(wǎng)絡技術”,將所有交通參與者連接起來,就有可能保護二輪騎手和行人。
然后利用智能手機,加速普及安全教育。Honda在全球38個國家(主要以新興國家為中心)開設了“交通教育中心”,目前正在面向不能前來中心的人開發(fā)在線學習交通安全課程的機制。這就是“Honda Safety EdTech”。利用AI技術,為每個人制定虛擬訓練、駕駛指導等適合自己的課程,可通過智能手機隨時隨地加深學習。
Honda Safety EdTech
由此,不僅為了可以排除交通風險,也為了今后建設能夠“自由移動出行”的社會的目標,我們不僅要看汽車和摩托車的性能,還要利用網(wǎng)絡技術,推動建設讓每個人感到更加“安心”的社會。
2050年,建立充滿自由移動出行的喜悅的世界
如果實現(xiàn)了交通事故零死亡,那么就能讓人們安心出行,讓人們都能享受到 “擺脫風險的自由”般的體驗。這就是Honda所描繪的未來社會。
高石:“關于‘自由’的定義也有很多爭論。當然,自由不是‘隨心所欲’。如果不考慮周圍的情況就采取行動,自然會產(chǎn)生危險。我們所認為的‘自由’或許更接近于‘自律’。正因為能靠自己的力量行動,所以才會靠自身的責任做好控制。這種“自律”就像是第一次學會騎自行車時興奮的心情。在好奇心的引導下,不斷向外擴展活動范圍,然后五感會有各種各樣的發(fā)現(xiàn),在反復發(fā)現(xiàn)的過程中,人生將變得更加豐滿。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。”
小時候,用自己的腳蹬著踏板,感覺自己能走遍世界,心中無比雀躍。希望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體會到這種心情。現(xiàn)在可能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,但我們在描繪實現(xiàn)交通事故零死亡的路徑的同時,也在一步步向前推進。